扫码关注综业网公众号

科普下,你喝的牛奶真的“封闭”吗?黑色颗粒等异物从何而来

当下,国内各大乳制品厂家纷纷强调其采用“全封闭式生产流程”,从奶源采集、运输,到工厂加工、灌装,全程隔绝外界环境,宣称能最大程度规避污染风险,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。然而,与宣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消费者在牛奶中发现异物的投诉案例屡见不鲜 —— 从黑色颗粒、焦状物,到不明絮状物,此类事件不仅引发公众对乳制品质量的广泛质疑,更让“全封闭生产”的安全性陷入争议。

乳制品黑色异物产生的原因

正常情况下,消费者在牛奶中发现的异物,问题可能出在车间生产流程中。一位有过乳制品行业工作的业内人士表示,乳制品生产中,原料奶在进入核心加工环节前,会进行过滤和均质处理,这两道工序能有效去除鲜奶中可能存在的杂质、毛发、灰尘等外来污染物,理论上,经过这两步处理后,原料奶已处于相对纯净的状态。

而真正的风险点,隐藏在后续的灭菌与包装环节。目前主流乳制品企业普遍采用 UHT 高温瞬时灭菌技术,该技术需将牛奶加热至135-150℃,并在特定压力下保持数秒,以杀灭几乎所有致病菌和微生物,延长产品保质期。而牛奶在灭菌管道滞留时间控制不好就会焦化并附着在管道内(主要是乳糖焦化,进而生成黑色异物),在继续进行的灭菌工作中会脱落进入冷却、包装流程,由于原料奶已经进行过过滤和均质流程,灭菌–包装流程间不会再次过滤,异物由此产生。

2018年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曝光了国内部分乳制品企业生产存在缺陷。

乳制品产生不明絮状物的原因

除了生产环节,运输和储存环节的问题也可能导致牛奶中出现异物,其中不明絮状物的产生就与这两个环节密切相关。在运输环节,牛奶产品通常需要经过长途运输,若运输车辆的车厢清洁不到位,或者在装卸过程中,产品包装受到外力挤压、碰撞出现不易察觉的微小破损,外界的灰尘、昆虫虫卵等异物就可能趁机进入包装内部。

在储存环节,部分销售商家若未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、湿度条件储存牛奶,会导致包装出现老化、破损情况,这也为异物混入提供了可乘之机。一旦包装出现轻微破损,外界的微生物便会进入牛奶内部,在适宜的环境下滋生繁殖,最终促使不明絮状物产生。

投诉处理存漏洞 留样检验难显公平

当消费者在饮用牛奶时发现异物并向厂家进行投诉后,一般乳制品厂家会辩称,会对同批次的留样产品进行检验,以此来判断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。但明眼人清楚,异物的产生往往是小批量、随机性的特点,同批次的留样产品并不能完全代表消费者所购买到的、含有异物的那部分产品,厂家仅通过检验留样产品来回应消费者的投诉,显然无法客观、全面地解决消费者遇到的问题,这种处理方式对消费者而言极不公平。

面对当前乳制品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,如何真正堵住生产、运输、储存等各个环节的漏洞,有效避免异物问题,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,已成为当下乳制品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

对于消费者而言,在遇到牛奶中发现异物的情况时,首先要保持冷静,妥善保留相关证据,包括完整的牛奶包装、异物本身以及购买凭证等,避免因证据丢失而无法正常维权。随后,应及时与牛奶厂家或销售商家取得联系,详细反馈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诉求。若与厂家、商家协商无果,可进一步向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,寻求专业的帮助,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
声明:综业网科技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,不构成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转载时需注明出处:综业网科技 » 科普下,你喝的牛奶真的“封闭”吗?黑色颗粒等异物从何而来